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农业调结构、促改革、转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向在供给侧。
结合犍为县丘区农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特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和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要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如何转型,发展什么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常常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各地农村过于看重眼前的市场,哪样赚钱种哪样,大家一哄而上,结果是供过于求;二是忽视农产品区域分布特点,是否适宜都大面积种植,导致本身优质的农产品也逐步失去了市场。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海拔、土壤、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品种;在特色上下功夫,强调区域特色,注重绿色生态;要实行区域化布局,适度规模发展,注重培育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品牌。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发展上要适当控制规模。规模太小,难形成品牌;规模太大,市场销路可能受限。多年的实践证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对于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犍为县寿保乡邓坝村地处浅丘,离县城20公里左右,该村近年来在村两委带领下积极种植荷花上千亩,荷花引来成都、乐山、眉山、犍为、五通桥等大批游客,本村上千亩优质“江安李”就地脱销,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家办“农家乐”,一个多月的“荷花节”,游客“吃光了”附近几个村的“土鸡”,“买光了”附近几个村的李子,农民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一村一品”适度规模发展,适合四川丘区农村特点。目前,我省丘区农村一个自然村的农业种植面积约为1000-3000亩,户数几百户,易于形成共识,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有利于组织生产和销售,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有利于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另外,“一乡一业”,就是在一个乡镇范围内主推一个主业。比如一个乡根据区域特点适宜发展水果,这个乡就把水果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各村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发展的水果品种,有的选择发展柑桔,有的选择种植李树,有的选择发展葡萄,不同品种结构,就形成了该乡水果大产业。“一乡一业”有利于推动加工产业发展,从而为农业发展可持续创造了条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笔者认为,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提供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已成为农村改革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农业专合组织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实行农业标准化,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培植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降低农户市场风险,有利于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带领农户闯市场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之一。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政府要倡导,农民要自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解决农产品销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建立政府扶持资金,要在企业用地和水、电、气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加工企业帮助和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带头能力。要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鼓励企业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增强辐射能力。要把加工企业与农业产业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