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现场我们能解答的尽量现场解答,不能现场说明清楚的,会后再留下来详细沟通。”6月26日,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举办的“2018年产融对接活动·电子信息产业专场”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这样对在场金融机构和企业说。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第一支柱产业,预计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将率先突破万亿规模。产融对接专场活动,无疑将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加把火”。
而像这样的产融对接专场活动,早已不是第一次。4月26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就率先举办了“2018年产融对接活动·医药产业专场”,接下来还将重点围绕五大万亿支柱产业相继举办系列产融对接活动。
“产融对接”活动只是一个生动的缩影。在全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热潮中,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坚持统筹兼顾,把活动开展和日常工作相衔接,以“大学习”深化认识,以“大讨论”集思广益,以“大调研”把脉问诊,奏响“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最强音,奋力推进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干在实处
掀起“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热潮
4月14日,在省委作出“在全省来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总动员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迅即行动,召开专题党组会、动员会部署“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短短几天之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成立,活动实施方案随即印发。
“干在最实处、走在最前列。”迅速的行动,彰显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紧迫感从何而来?
看现状。结合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际看,当前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正处在从“速度领跑”到“质量领先”转向的重要关口。
找差距。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仍面临着工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
“全省经信系统尤其需要来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奋力推动我省工业走上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协调、创新活力旺盛、生态环境优美、营商环境优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新有如是说。
令出即行。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热潮在全省经信系统迅速升温。
开展大学习。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统筹利用好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委务会、组织生活会、知识讲座、青年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安排集中学习,安排集中学习活动18次,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自主开展多形式学习,增强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激发了全省经信系统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大讨论。开展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和对标先进等系列专题讨论,围绕推进成德绵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思想洗礼。在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治蜀兴川“金点子”征集活动,截至5月底共征集到27篇“金点子”,收集全系统就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60余条。
开展大调研。在做好省领导牵头的《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的同时,自加压力,开展《新时代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形成了“1+5+6+N”课题。围绕省委重点调研课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一线生产企业、园区调研30余次,实地调研指导企业,梳理困难难题,为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问诊样本”。
面对开创新时代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这一历史重任,省经信系统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智慧,汇集力量,为四川工业立足新时代、谋划新发展、实现新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寻计问策
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良方”
不久之前,在成都举行的2018“厕所革命·四川行动”产品展示对接会,不仅展示了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提升“四川造”的品牌影响力,还推动了四川“厕所革命”产业生态的发展。这场对接会成功举办的背后,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轻纺处历时4个月分区域分行业对全省厕所用具生产企业开展调研的成果。
而距离成都几十公里外的广汉,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一行人,走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面对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仍然存在的高温元器件、耐高温橡胶材料等难题,与企业一起分析问题原因,研究改进措施。
分产业、分地域精准调研,实地探访,问计问策,两个多月来,省经信系统大调研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务实开展调查研究,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差距。”陈新有表示,通过大调研,既要站在治蜀兴川全局,对全省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又要紧密结合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和各地工业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精心解剖麻雀,提出针对性强、务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站在全国看四川、跳出四川看四川。”事实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除了在省内开展专题调研外,还先后赴广东、重庆、山东、浙江、福建等兄弟省(区)市深入开展考察学习工作。广东在工业投资、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山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经验,重庆推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等,都让调研组获益良多。
“与全国先进省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对标,既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更要提出对策、补齐短板,理清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找到今后一段时间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对策和良方,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活动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有效性。”陈新有说。
走下去,摸清情况,精准施策;走出去,学习先进,取经求计。
在一次次学习、讨论、调研中,全省经信系统对全省工业经济所处历史方位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对推动四川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举措进行了更精准的研判。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调研组表示,全省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推进全省工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的阶段演进。
由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成都市、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产业布局,塑造“干优支强”的产业版图;加快构建以“五大万亿产业+数字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推动四川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方”。
其中,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近年来重点培育发展的“双七双五”产业进一步细化,提出做优扶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的同时,明确提出要精准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等一批新兴产业。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千载难逢机遇,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务求实效
将活动成果转化为发展举措
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经济总体延续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速度、效益、结构同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1-5月,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
以工作成效检验学习实效。全省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反映了全省经信系统在活动中始终突出“务求实效”这一主线,注重把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务实举措。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关键在于成果运用、指导实践。
随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持续深入,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形成。截至目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参与的省领导牵头的《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推进竹产业转型、创新和跨越发展》等6个课题以及自主开展的“新时代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其5个子报告已经完成。
这些调研报告不仅对我省构建以五大万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系统谋划好未来五年推动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与政策举措,开创新时代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最终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5月16日,四川正式启动“两化深度融合,万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企业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
5月23日,四川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将建设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云平台,打造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
6月15日,四川省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建成后,将极大促进我国工业云制造领域技术发展,推动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业领域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围绕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密集展开。
下一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将按照“一强两优三变革”总体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为引领,着力构建以五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构建“干优支强”总体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着力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四川工业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领航”、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构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力量,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力支撑。
站高一层、看远一点、靠前半步。全省经信系统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新理念新状态新风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全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走在前列。